close

讀音:ㄉㄨˊㄩㄝˋㄌㄜˋ ㄅㄨˋㄖㄨˊㄓㄨㄥˋㄩㄝˋㄌㄜˋ。

意思:自己高興不如大家一起高興。

出自出自《孟子.梁惠王下》

 

原文:

莊暴見孟子,曰:“暴見於王,王語暴以好樂,暴未有以對也。”曰:“好樂何如?”

孟子曰:“王之好樂甚,則齊國其庶幾乎!”

他日,見於王曰:“王嘗語莊子以好樂,有諸?”

王變乎色,曰:“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也,直好世俗之樂耳。”

曰:“王之好樂甚,則齊其庶幾乎!今之樂猶古之樂也。”

曰:“可得聞與?”

曰:“獨樂樂,與人樂樂,孰樂乎?”

曰:“不若與人。”

曰:“與少樂樂,與眾樂樂,孰樂?”

曰:“不若與眾。”

譯文:莊暴來見孟子,(他對孟子)說:“我被齊王召見,齊王把(他)愛好**的事告訴我,我沒有什麼話用可來回答。

”莊暴又問:“愛好**,那怎麼樣呢?”孟子說:

“如果齊王(果真)很喜歡**,那麼齊國治理得大概很不錯了吧。”

有一天,孟子被齊宣王接見,(孟子向宣王)說:“君王曾經把(您)愛好**的事告訴莊暴,有這回事嗎?”

宣王變了臉色說:“我不是能愛好古代聖王的雅樂,只是愛好世俗一般流行的**罷了。”

(孟子)說:“只要君王(果真)很愛**,那麼齊國就(治理得)差不多了。當今的**和古代的**是一樣的。”

(宣王)說:“(這個道理)可以說來聽聽嗎?”

(孟子)問道:“一個人單獨欣賞**快樂,跟別人一起欣賞**也快樂,哪一種更快樂呢?”

(宣王)說:“(自己欣賞**)不如跟別人一起欣賞**更快樂。”

(孟子又)問:“跟少數人一起欣賞**而快樂,跟多數人一起欣賞**也快樂,哪一種更快樂呢?”

(宣王)回答:“不如跟多數人一起欣賞**更快樂。”

 

補充資料

齊宣王大言不慚地說自己是個好樂、好勇、好貨、愛享受一切君王之樂的人。對於這樣的君王,孟子沒有滔滔不絕地教訓他,反而勸說他把這些嗜好與百姓聯絡起來,以己之心推度百姓之心,把快樂和百姓共享。

孟子做這樣的勸說是與其主張密不可分的,他始終認為君王應該與民同樂,與民同憂,樂民之樂,憂民之憂,強調君主要以百姓為重,體察百姓的難處,同情百姓的疾苦,輕刑罰,薄稅斂,注重農業生產,使子民過上富裕的生活。

孟子的主張在後世得到了驗證:體恤人民的,國家就興旺,反之社稷也難保全。歷朝歷代的早期君主大都能做到這一點,因此國家繁榮富強,天下太平,百姓安居樂業,究其措施不外就是孟子所說的輕刑薄稅,保民而王。

漢代的文景之治、光武中興,唐代的貞觀之治、開元盛世,清代的康乾盛世,無不如此。而那些末代君王往往脫離百姓,不知民間疾苦為何物,他們的覆滅幾乎無一例外的是由忽視民眾,或沉溺於巧取豪奪,聲色犬馬,縱情享樂所導致的。

 

●出處:

“獨樂樂不如眾樂樂”的出處是出自《孟子.梁惠王下》。孟子繼承並發展了孔子的思想,但較之孔子的思想,他又加入自己對儒術的理解,有些思想也較為偏激。

孟子被後世尊稱為亞聖。其**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《孟子》一書,屬語錄體散文集,是孟子的言論彙編,由孟子及其**共同編寫完成。他提倡仁政,提出“民貴君輕”的民本思想,遊歷於齊、宋、滕、魏、魯等諸國,希望追隨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,前後歷時二十多年。

但孟子的仁政學說被認為是“迂遠而闊於事情”,而沒有得到實行。最後他退居講學,和他的學生一起,“序《詩》,《書》述仲尼之意,作《孟子》七篇”。

●造句:

1、既然這樣,獨樂樂不如眾樂樂,剛才聽冰妹妹說,這‘龍鳳丹’你一共有兩顆,我吃了一顆,你應該還有一顆吧,嘻嘻,困天囚地。

2、千年等一回微博f5都有誰?獨樂樂不如眾樂樂,為了大家的國慶更快樂,小款準備奉上微博f5,讓這些霸氣外露的網紅陪你在國慶樂呵樂呵。

3、獨樂樂不如眾樂樂,**本來就是要讓大家來聽的,只要居民們都喜歡聽,我就會堅持彈下去,也算是為豐富社群文化做一點貢獻。

4、母親節了,作為你的朋友,我有這個責任,也有這個義務,提醒你一件事情,好好的照顧你媽媽。同時你要記得她快樂,你也要快樂,獨樂樂不如眾樂樂。

5、平時不聯絡,關鍵時候不現身,逢年過節不送祝福,是脫離群眾的表現。獨樂樂不如眾樂樂,建黨節到了,要走群眾路線,密切聯絡群眾,與民同樂哈!

4樓:

我記得我們高中時是這麼教的:

原文為:獨樂(yào)樂(yuè),與人樂(yào)樂(yuè),孰樂(lè)乎?

意思是:一個人欣賞**,和別人一起欣賞**,哪個更快樂呢?

第一個樂(yào)是欣賞、喜愛、演奏的意思第二個樂(yuè)是**的意思

第三個樂(lè)是快樂的意思

後來整段對話精簡為“獨樂樂不如眾樂樂”

arrow
arrow

    溫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