獸 蘇紹連
我在暗綠的黑板上寫了一隻字「獸」,加上注音「ㄕㄡˋ」,轉身面向全班的小學生,開始教這個字。費盡心血,他們仍然不懂,只是一直瞪著我,我苦惱極了。背後的黑板是暗綠色的叢林,白白的粉筆字「獸」蹲伏在黑板上,向我咆哮,拿起板擦,欲將牠擦掉,牠卻奔入叢林裡,我追進去,四出奔尋,一直到白白的粉筆屑,落滿了講臺上。
我從黑板裏奔出來,站在講臺上,衣服被獸爪撕破,指甲裏有血跡,耳朵裏有蟲聲,低頭一看,令我不能置信,我竟變成四隻腳而全身生毛的脊椎動物,我吼著:「這就是獸!這就是獸!」小學生們都嚇哭了。
(選自《驚心散文詩》,爾雅出版社1990年版)
【賞析】
《獸》是詩人早期以超現實主義手法創作的名篇,內容描寫一個老師在教小學生“獸”這個字,小學生因為天真無邪,所以不懂得什麼是獸。接下來黑板成了“暗綠色的叢林”,老師和“獸”字在其中展開了一場追逐,最後焦急的老師即使使盡各種辦法,也無法讓學生認識什麼是“獸”,竟然自己變成了一隻獸,咆哮著,把小學生都嚇哭了。人變獸,是現實世界不可能發生的事,但在求好心切的焦急情況之下,在黑板是“暗綠色的叢林”暗示下,老師有可能怒吼如獸,讓學生受到驚嚇。
人的內心,或多或少保留著原始的獸性。詩人透過前後兩段情節的發展,加強戲劇張力的效果,暗示了人性墮落,獸性高升的悲哀,讓人讀完後有陡然一驚的感覺。雖然在文體上是採取散文的形式,但卻是實實在在地表達出詩的戲劇結構,完成了一首精采的散文詩。
在《獸》這首詩中,兒童象徵天真純潔的心靈,是善良的人性,藉此與獸性作一對比,更能強化獸性的急躁感、墮落感。這首詩具備戲劇化的情節,自然生動的語言文字,能夠深入淺出地帶給讀者思考與想像的空間。
關於散文詩的概念,蘇紹連曾在〈瞻望散文詩出頭天的歲月〉一文中提到散文詩就是詩,不可視為是「詩」與「散文」的模糊地帶;且散文詩並非以「語言散文化」來定位等七點原則——按照蘇紹連的思維,「不分行」才是散文詩的關鍵。
除了在創作上,蘇紹連在理論方面也有全面的認知,所提出的原則可謂將台灣的散文詩擬定出了相當明確的範疇。這首〈獸〉分為兩個段落,詩中的人、事、地都非常清楚,背景的鋪排直到「背後的黑板是暗綠色的叢林」一句才開始有修辭手法的元素進入,藉由現實與抽象的變動,產生一種超現實之感。
在虛實轉換流暢而情節引人入勝的時候,詩中的「我」突然回到教室裡,變成了一隻真正的獸,以「身體」告訴學生「這就是獸」。這個在空間不斷轉化中突如其來的轉折是全詩的高潮,體現出有些事物縱然費盡言語、以注音來表示,可能都無法表達出內裡的意涵,必須要用其他感官或心靈去感受,才能真正學習其中的意義。
這首詩在文本上並不能看出什麼明確的指涉,詩中的獸可以是「政權」,可以是「愛」,當然也可以「人心的黑暗面」。蘇紹連給出了一個性格鮮明、互動激烈、描述寫實、張力飽滿的「情節」,讓讀者在閱讀完畢時思索詩中的「獸」可能的象徵,留下了非常寬廣的解讀空間。
◎作者簡介
蘇紹連,1949年生,台灣台中人,1968年與洪醒夫、陳義芝等人創立「後浪詩社」(後改為「詩人季刊社」);1971年與林煥彰、蕭蕭等人成立「龍族詩社」;1992年與向明、蕭蕭、白靈、李瑞騰等人創辦「台灣詩學季刊社」。著有《驚心散文詩》、《散文詩自白書》、《時間的背景》、《非現實之城》、《我叫米克斯》等書。
(改自《躍場:台灣當代散文詩詩人選》作者簡介。)